《人民日報》報道遠洋椿萱茂:認知障礙照護專業機構 緩解社會難題
8月22日,《人民日報》刊登《守護記憶之門 點亮生命之光》,記者通過京滬兩地采訪,對社會各界如何關愛、幫助認知障礙老人群體進行了深入報道,遠洋椿萱茂作為該領域專業服務機構被采寫報道。
文章提到,認知障礙是一種因大腦病變帶來記憶、語言、邏輯等認知功能異常的疾病,影響患者的社會功能和行為能力。據估計,我國60歲及以上人群中,有認知障礙患者5300多萬,其中輕度認知障礙患者3877萬,癡呆患者1507萬。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和人均預期壽命的提高,我國認知障礙患者數量增長,給個人、家庭和社會帶來挑戰。
報道指出,隨著疾病的發展,絕大多數患有認知障礙的老人會出現記憶力缺損、生活自理難,往往還伴有情緒問題,表現為暴躁或抗拒行為,這不僅要求照護者有專業的知識,也要付出非常多的精力和耐心。對于中重度失智老人家庭,如何減輕照護負擔是他們共同面對的難題。選擇專業機構照護,無疑是較優解。
《人民日報》報道如下:
45歲的劉美華是椿萱茂(北京雙橋)老年公寓的失智照護主管,從事失智老人照護工作9年了。她告訴記者,“照護認知障礙老人,不僅是日常生活照料,還要投入更多人文關懷,關注他們的情感需求,專業、耐心和愛心缺一不可。”
“您看,我手上也有輸液貼,不害怕。”81歲的王排長是劉美華目前在椿萱茂負責照料的老人之一,患有重度阿爾茨海默病。最近老人感染肺炎需要輸液,可她的抵觸情緒非常明顯。劉美華就在自己手上也貼上輸液貼,“哄”著她接受注射。
椿萱茂(北京雙橋)老年公寓項目負責人張麗彥告訴記者,現在老年公寓中的老人有八成是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且多為中重度。“我們目前形成了較完善的照護過程,并有獨立的病情記錄模式。養老院與國內相關領域的醫療機構和周邊醫院開展合作,內部也設置了醫務室,醫生和護士形成家庭醫生團隊,可以開展一些基礎醫療服務。”
椿萱茂采用團隊護理方式,為每個老人分配兩到三個熟悉的護理員,讓老人們有安全感,同時,護理員之間也能夠互相支持、減少壓力。上崗前,護理員要經過專業理論與生活照料培訓,內容從理解老人行為背后的原因再到如何與老人溝通、怎樣處理和應對異常行為等,學時培訓合格后,再逐漸過渡到獨立完成老人照護。“養老機構最注重的是服務,通過專業照護讓老人逐漸找回自信,感受家的溫暖。”張麗彥說。
椿萱茂(北京雙橋)老年公寓是椿萱茂全國首家失智照護旗艦店,率先建立了專業失智照護樓層,具備國際水準的專業照護能力。針對輕、中、重度失智長輩,實施分層照護體系,并創新開展失智照護非藥物療法,包括音樂療法、園藝治療等特色項目。
作為中國高品質健康養老的專業服務機構,遠洋椿萱茂自創立之初就專注認知障礙照護領域的發展與創新。從建立首家失智照護旗艦店到打造失智照護示范基地,遠洋椿萱茂構建了包含專業照護、醫療救護、學術科研、人才培養等全方位的服務體系,以實際行動為長輩創造充滿活力的健康生活,樹立了行業服務新標桿。截至目前,椿萱茂失智照護旗艦店已覆蓋全國6大城市,累計服務近萬個家庭。
標簽: 椿萱
相關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