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聯合國會議貢獻跨界保護自然案例!企業、社區、校園、農場可以這樣做
2024年8月7日,華泰公益基金會與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宣布聯合征集“OECM中國潛力案例”,該活動由華泰證券資助,征集成果將于今年10月在哥倫比亞舉辦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六次會議(CBD COP16)上發布,展現中國作為第十五次會議(COP15)主席國的責任擔當以及社會各界投身生物多樣性主流化轉型變革,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多元實踐。?
面對全球生物多樣性喪失和氣候變化的雙重挑戰,國際社會越來越注重對于棲居環境的保護,就地保護措施成為關注的重點。中國政府作為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CBD COP15)主席國推動達成的《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提出在2030年要至少保護30%的陸地、內陸水域、沿海和海洋區域(即“3030目標”)。據《2020保護地球報告》統計,全球僅有16.64%的陸地和內陸水域、7.74% 的海洋面積受到保護,且在全球范圍內,這些保護地的分布并不總是與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系統服務的空間格局相匹配,“3030目標”的實現,需要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的“共生”的生態智慧,夯實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深厚文化根基。在中國,政府部門已經劃定了生態保護紅線,頒布實施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相關工作正在有序有力開展;同時,“3030目標”的達成僅靠目前官方劃定的自然保護地依然存在空缺。近年來,其他基于區域的有效保護措施(OECMs,Other Effective area-based Conservation Measures?)被普遍認為是能夠大幅增加陸地和海洋受保護面積以實現“3030目標”的新型保護工具,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等非國家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還需要更大力度的鼓勵、調動和認可,在公園、廠區、農田、漁場等城鄉區域積極探索各類有效保護措施,同時實現社會、經濟、文化等多重價值。這不僅是推動生物多樣性主流化的重要路徑,也是中國政府在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領域領導力的關鍵內容。
自2018年創設“一個長江”生態環境保護項目以來,華泰證券與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等專業機構深度合作,不斷加大在生物多樣性領域的投入力度,以ESG為紐帶促進生態保護與資本市場的對話協作,通過公民科學行動影響更多公眾參與,推動生物多樣性主流化。此次在生態環境部自然生態保護司的支持下,華泰公益基金會聯合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發起“OECM中國潛力案例”征集活動,面向社會各界征集我國OECM潛力案例,挖掘、總結和傳播OECM的優秀實踐和經驗,將為后續OECM標準的建立和指南的完善提供案例基礎和參考,助力OECM在中國的落地。
不喜歡
標簽: 聯合國
相關文章
-
聯合國秘書長發表聲明 譴責也門胡塞武裝扣押聯合國人員詳細閱讀
當地時間1月24日,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通過發言人辦公室發表聲明,強烈譴責也門胡塞武裝于23日再次在其控制區內任意扣押七名聯合國人員。 古特...
2025-01-25 64 聯合國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