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發ETF!公募"另辟蹊徑"搶占指數市場
在ETF競爭白熱化之下,基金公司正在通過“非ETF”方式爭搶指數基金市場。
這不僅體現在工銀瑞信基金、華商基金等公募10月18日最新獲批的中證A500指數基金上,也體現在中歐基金等即將發行的滬深300指數基金以及銀河基金、大成基金、融通基金等中小公募的行業指數基金布局上。
從券商中國記者采訪情況來看,這種情況不僅是基金公司出于產品供給端考慮,也是出于市場需求端的匹配考慮。與ETF相比,發行普通指數基金成本會更低。而從數量上看,基金投資領域更多是非專業的大眾投資者,普通指數基金按照凈值(收盤價)定價,可能更契合他們的交易行為。這種做法未來會有不少跟進者,但應避免重復發行,才有望形成良性發展。
大小指數均涌現“非ETF”競爭者
避開ETF擁擠賽道布局普通指數基金,逐漸成為基金公司參與指數產品賽道的共識。
以滬深300指數為例,這既是關注度最高的指數,也是ETF競爭最為激烈的指數。根據同花順iFinD數據統計,截至10月18日,包括華泰柏瑞、華夏、易方達、嘉實等ETF“大戶”在內,已有25家基金公司布局了滬深300ETF。如果包括滬深300紅利等相關指數在內,相關ETF數量已達40只。
而中歐基金將分別于10月21日和11月7日發行的,分別是跟蹤滬深300的傳統指數基金和量化增強指數基金。此外,中銀基金和國聯安基金均在上半年成立了滬深300指數增強基金。長盛基金于今年6月時為旗下滬深300指數基金增加了C份額。
這一幕同樣發生在上證科創板100指數方面。截至10月18日跟蹤該指數的ETF已有9只,9只產品均成立于2023年9月之后,其中有2只成立于今年6月,同樣是近年來ETF大發展中的一個縮影。但在這之后,跟進布局該指數的基金公司,更多選擇了非ETF方式進行,截至10月18日,在發行的有中信保誠上證科創板100指數增強基金,以及富國上證科創板100指數基金等產品。
行業指數基金同樣存在類似情況。以中證通信設備主題指數為例,雖然目前跟蹤該指數的只有富國基金旗下1只ETF,但銀河基金在該指數跟蹤上依然選擇了發行普通指數基金產品,擬于10月21日發行銀河中證通信設備主題指數基金。中證工程機械主題指數,目前只有大成基金和廣發基金布局了相關ETF,但天弘基金擬于10月25日發行的,同樣是一只普通指數基金。此外,融通基金擬于11月8日發行一只跟蹤中證港股通科技指數的普通指數基金,此前只有華泰柏瑞基金、國泰基金、景順長城基金等公募布局了相關ETF。
可能更契合大眾投資者
從券商中國記者采訪來看,上述呈現的普遍現象,不僅是基金公司出于產品供給端的競爭考慮,出于市場需求端的匹配考慮,也是原因之一。
北方一位負責市場銷售的公募中高層人士對券商中國記者表示,本輪被動投資產品發展趨勢大約始于2022年底或2023年初,截至2024年上半年各家基金公司主要發力的是ETF。但從2024年下半年特別是近期情況來看,在ETF競爭白熱化情況下,基金公司(特別是中小基金公司)更多是想通過傳統指數基金“另辟蹊徑”。“最早布局中證A500指數的是ETF產品,該指數依然能容納更多ETF,但后續跟進的基金公司大多選擇了普通指數基金。”
10月18日,中歐基金、萬家基金、博時基金、華安基金、工銀瑞信基金、匯添富基金、華商基金等多家基金公司上報的中證A500場外相關指數基金獲批,距離這些基金上報不足一周。
“從基金公司角度講,主要有兩點考慮:一是發ETF需要系統搭建、技術支持等大筆支出,相比之下發行普通指數基金的成本會更低。二是個別基金公司的渠道優勢在銀行機構而非券商機構,和場內ETF相比,發行場外指數基金更契合這些公司的比較優勢。”滬上一家公募品牌負責人對券商中國記者稱。
從市場需求角度看,華南一家公募的高管對券商中國記者表示,從數量上看,基金投資領域更多是非專業的大眾投資者,和ETF相比普通指數基金可能更契合他們的交易行為。在ETF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個別基金公司“另辟蹊徑”發力指數基金的做法,更能引發行業思考。
指數基金大體分為傳統指數基金、增強指數基金、ETF聯接基金、ETF四類。在交易定價方式上,前三者按照凈值(收盤價)定價,ETF按二級市場價格來定價。后者和股票交易類似需要專門看盤,以期能在其中尋找好的買點或賣點,更適合專業機構投資者。相比之下,前三類指數基金更適合非專業的廣大投資者。按照收盤價定價的指數基金,不需要專門看盤(一般隔一段時間看下或者在尾盤時看一下,知道整體走勢即可)。
避免重復扎堆發行? 形成良性循環
從成熟市場發展歷史來看,指數基金是一個不可缺少的龐大市場。國內通過“非ETF”布局指數賽道做法,未來依然會有不少跟進者。但這種做法應避免重復發行,指數基金才有望形成良性發展。
前述華南公募高管表示:“被動指數賽道的確是個發展趨勢,我們也想在這個領域有所作為。從過往一段時間來看,發展ETF需要的成本實在太高了,我們最近在重新梳理產品戰略,可能會考慮發行普通指數基金。”該高管稱,行情波動本身是中性的,各種交易方式并行不悖,甚至是相互促進的。近兩年來ETF得以蓬勃發展,和匯金公司等“國家隊”的大舉買入有密切關系。從實操層面來說,國家隊如果購買普通指數基金,特別是上證50、滬深300、中證500、中證1000等主流指數基金,投資效果可能也并不差。
從目前一些普通指數基金來看,機構投資者的占比并不低。比如,富國滬深300指數增強基金2024年中報顯示,截至上半年末該基金規模逾110億元,一共有104.06萬戶持有人,其中機構投資者持有45.93億份,持有占比為57.13%。但目前來看,各家基金公司針對熱門指數發行的“非ETF”產品,大多是發起式基金,且個別基金公司針對同一指數發行了普通指數基金和指數增強基金。
針對前一種現象,有基金產品研究人士對券商中國記者表示,為搶占先機不少指數基金呈現出扎堆發行特征。“基金公司的想法是‘先成立、再做大’。但指數產品本來就是高度同質化的,如果對市場需求考慮不充分,可能會造成扎堆成立又扎堆迷你現象。”
針對后一種現象,該基金產品研究人士表示,市場普遍認為指數增強策略優于一般策略。發一只“好”的產品后又發一只“一般”產品,看不出這種做法的必要性。但在前述華南公募高管看來,基金公司作為產品設計者和提供方,理應針對不同的交易方式和不同投資群體,開發相應的產品供大家選擇。“從投資者角度來說,在持續號召長期價值投資背景下,通過普通指數基金這種場外基金參與行情,則能通過轉變交易思維來促進交易行為改變。”
標簽: 另辟蹊徑
相關文章
發表評論